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左右養生法則”讓你更懂你身體!




  生活中找不到兩件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同一個人,從五官到四肢再到內臟,這些原本對稱的部位也有微小差別:眼睛、耳朵其實左右大小不一;兩條胳膊腿的長短、粗細各不相同;就連內臟器官也並不對稱。人體從頭到腳都存在著"左右法則",瞭解它,對我們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耳朵:左耳聽力好,右耳記話牢

  左耳擅長辨別帶有感情色彩的聲音,右耳則對聽到的信息會轉入左腦進行處理,而左腦的記憶力比右腦好。

  因此,聽音樂時不妨把音箱放在左側;練習英語聽力時,音箱最好放在右側。

  打開手機時,盡量兩隻耳朵換著接聽,既能避免長期抬臂引起的手臂韌帶和關節不適,也能避免一側耳朵過度疲勞。

  鼻孔:堵車時,試試一個鼻孔出氣

  當人在情緒波動時,多半用右鼻孔呼吸,用右鼻孔去聞東西時,往往對氣味的印象也更好;而在情緒穩定或者犯困時,則多依賴左側鼻孔;左鼻孔具有很強的判斷力,辨別氣味會更準確。

  另外,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的兩個鼻孔並不是同時呼吸,而是輪流進行的,約每4個小時輪換一次。有意識地用兩個鼻孔交替呼吸,不僅能給左右大腦提供等量的氧氣,還可幫你從肺底部排出大量廢氣和雜質。

  方法:用拇指壓住左鼻孔,隻用右鼻孔慢慢吸氣,持續幾秒鐘,然後輪換。

  下次開車遇到堵車時,不妨一試,能很好提高你的駕駛警覺性。

  大腦:"左右開弓"最練腦

  左腦是知性腦,偏向用語言、邏輯進行思考;右腦則是藝術腦,以圖像和感性進行思考。左右腦以每秒10億位的速度彼此交流。調查顯示,全世界約有八成人思考時傾向於使用左腦,而右腦難以插手,能力日漸喪失。如果左腦負擔過重,會引起手腳冰涼、抑鬱、偏頭痛等20多種疾病。

  《我的生活巨變》一書作者傑夫·尼克斯建議,要保證左右腦均衡使用,最好經常"左右開弓"。比如,開車時自動、手動擋調換,上班走走新路,用反手寫字等。此外,學新歌有助於擴展記憶,學樂器更是對右腦的超級挑戰。做簡單計算時,最好用心算,處理和記憶數字是保持腦力的好方法。

  眼睛:左眼懶,右眼勤

  研究顯示,人一般都是右眼大於左眼,而且右眼的使用頻率比左眼高一倍,約65%的人主要用右眼,32%的人主要用左眼,隻有3%的人雙眼不分主次。主要使用右眼的人,90%的視覺任務都靠右眼完成,另一隻眼則起輔助作用。

  因此,很多人的近視都是從右眼開始的,看書寫字時,可以適當的捂住右眼,讓它休息一會兒,用左眼來看。

  臉型:偏吃偏睡最"毀容"

  人的左右兩邊臉的大小不一。研究發現,左臉大的人右腦協調功能較強,具有音樂天賦,比如莫紮特、柴可夫斯基等音樂傢;右臉大的人則具有敏捷的理性思維,在演講、舞蹈和體育方面有天賦,比如愛因斯坦和幾乎所有奧運會的運動員。

  除瞭天生左右臉大小不一,偏吃偏睡也會造成這一後果。青少年在骨骼發育時,如果長期俯臥或向一側睡,就可能出現左右臉部不對稱。有些人喜歡用一側牙齒咀嚼,導致該側咀嚼肌和下巴骨發達,引起臉部畸形。要想臉部勻稱,最好堅持左右兩側牙齒輪流嚼東西。

  手:"右撇子"也要練左手

  多數人右手比左手有力,卻沒有左手溫度高。右手靠視覺來指導,而左手靠感覺來指導。

  另外,"左撇子"大腦是兩個半球交流頻繁,使他們比常人聰明,但也容易情緒化,易發火,自體免疫系統較差,易患氣喘、偏頭痛等。

  人們應多活動自己少用的那隻手,比如"右撇子"多用左手接電話,可挖掘大腦潛能。

  除此之外,健身也要照顧到身體左右平衡。如果平時運動常用右手,左手就要多加強力量訓練,老人可以學"左書",用左手練毛筆字效果更佳,還可以用左手持拍顛乒乓球、用左手掌推墻等。

  其他器官:右側睡護五臟

  不止是外表,人體內臟左右兩側的差別會更大:右側有一個肝臟,左側卻是一個脾臟;心臟是在胸腔中部偏左;左支氣管細長,右支氣管又粗又短。

  因此,睡覺時右側臥可以使人肢體自然彎曲,體內臟器保持自然位置——心臟位於高位,不受壓迫;肝臟處於低位,供血較好;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

  另外,如果身體出現反常的不對稱現象,可能是生病的預兆。比如,隻有半邊身體冒汗,一定要提防中風或半身癱瘓

  腳:試鞋以左腳為準


  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左右腳大小一樣的人僅占百萬分之一。20-50歲之間的人,左腳接觸地面的面積比右腳大,主要起支撐作用,右腳則用來做各種動作,例如演員就常用右腳表演,多數人攻擊時也喜歡用右腳。

  人的腳在中午會放大5%-7%,傍晚甚至會脹大10%,所以試鞋的最佳時間在傍晚。一般人左腳大一些,所以試鞋最好以左腳為準,試的時候不能光坐著,要兩隻都穿上,走兩步看看。

《鄭丹看醫生》播出時間:

每天下午13:00—14:20

微信公眾號:fm1021zdkys

 

 

 




Orignal From: "左右養生法則"讓你更懂你身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