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戛納因為有工作,趁間隙拿廠商證去排瞭兩次《如父如子》的隊,都在最後時刻被攔在電影院外,後來時隔一年才看到,半夜爬起來喝瞭一壺清酒。今年聽說戛納競賽片單《海街女兒》赫然在列,下定決心連滾帶爬趕來,電影首映式放完,跟著全場觀眾站起來鼓瞭三次掌,是枝裕和帶領四個氧氣美女主角站起來,鞠躬答謝。
是枝裕和的電影其實是不必太多期待的,永遠都是狗血八點檔社會新聞作為故事起點,輕言細語講著傢常瑣事,"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一天天繼續",可就這樣兩個小時過去,電影結束時總希望讓觀眾產生東方式的哀傷:"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過下去啊"或"人生要好好過下去啊,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吶"。到瞭這一部《海街女兒》,因為"少女題材"的甜膩,這種哀傷感有一種"櫻花凋謝"的不真實的美好。
《海街女兒》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吉田秋生和是枝裕和共同完成瞭影片的劇本改編。故事開頭依舊狗血得很,在鐮倉依為命的幸、佳乃和千佳三姐妹,突然得知失聯15年的父親在山形縣去世。葬禮上三姐妹遇到瞭素昧平生的同父異母小妹"玲",並決定摒棄前嫌將玲接回鐮倉共同生活。接下來的時間裡,濱海道的櫻花開瞭又謝,院子裡的梅子綠瞭又黃,親戚鄰裡情人們來瞭又走,唯有四姐妹在一場不期歸期的共處,留下瞭少女時代最美好的時光。
就我個人而言,除瞭平和卻堅定的三觀,最喜歡是枝裕和的地方還在於他把劇作的巧合編織得和生活的狗血一樣縝密自然,所有的梗埋藏時不露痕跡,揭蓋時大方從容。比如我一直因為大姐幸的堅韌善良,忽略瞭她至少名義上和她父親一樣也是傢庭的破壞者,幸一直寬慰小妹玲的"沒有人有錯",或許是她從內心開解、寬慰自己的理由。有趣的是,順著"沒有人有錯"這句話,伴著執拗母親的登場、玲見或其中的溫馨回憶,讓電影中未露面的父親從拋妻棄子的形象中逐漸洗白,讓人得出結論:生活可真的不是非黑即白容易評判的事情。
故事其實就是那麼多,全看講述者的技巧和節奏,比如細節前後的照應做平凡瞭是工整,做毀瞭是刻意,做得舉重若輕才是大象無形。不能說《海街女兒》有多麼完美,但許多細節有日本匠人式的用心。年復一年的時光,是枝裕和用梅子酒的制作作瞭節點,梅子酒之滋味差別也似乎是一傢姐妹性格的映襯。臺詞之外的細節也頗講究,三個姐姐的生母來探望,當下裡沒有按住對非親生女兒的怒意,第二天道歉給四位姐妹補上頭天忘記的禮物,唯有玲的包裝與別人不同,顯然是重新買過。
把玩親情題材這麼久,是枝裕和總能不動聲色找到一些細節作為引子信物。小妹玲在姐妹們常去的食堂,發現原來父親生前常給自己做的當季新鮮魚生吐司,正是食堂大叔獨創傢傳的手藝。不愛做飯的媽媽隻教會大姐幸一道好煮的海鮮咖喱飯,三姐千佳更熟悉得則是外婆做的魚排海鮮飯,而二姐佳乃的最愛則是海鮮食堂的阿媽叮囑轉贈的定食。這些情節散落片中四處看似並不關聯,食物是最牢固的生理記憶,映照的卻是四姐妹的童年時光,哪位長輩是最親密的陪伴。
看到此處,想及自己成年後下廚,朋友每每嘲笑:你炒什麼菜都要抓一把青椒,肉絲放青椒、雞蛋放青椒,連炒青菜也要放青椒。父母的飲食習慣原來是我們除瞭血脈之外,埋置在味蕾處的情感聯系。
比起《如父如子》在掉包故事裡討論階層差異和血緣關系,《海街女兒》的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顯得美好而怯懦,的確會讓期待他力量感的觀眾略感失望,但漫畫式唯美風格或許已表明導演這次不打算對社會生活做更深刻的討論:鐮倉取景的《海街日記》,無論是穿過城市中心的單節火車,還是拐彎遇見海的櫻花大道,都可直接作為城市宣傳片,就更不要說這些美景裡還配上瞭四個女孩子著和服玩弄焰火、穿黑絲海邊逐浪的畫面瞭,少女感原本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幾部傢庭倫理片下來,《海街日記》對是枝裕和自己來說,大概更像是一次和解和松綁,人生大概總要經歷"人生很美好啊、人生很不美好啊、人生即使這樣也還是美好啊"三個階段吧,每一個階段的感悟都仰仗智慧開悟。
《海街日記》中,導演安排兩個離世的人物都熬過瞭櫻花開放的季節,所有的不平、不甘和不能,都在感受完櫻花美好之後放下,作為結語的就是是枝裕和念叨瞭兩遍的那句臺詞:如果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還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本文部分來自:豆瓣電影 文/頓河
全文轉自:電影迷(imoviefan)
每日一測
Orignal From: 年度最佳治愈系神作,顏值美景都全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