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

迷影 | 據說文藝青年冬天一般不穿秋褲,這是真的嗎?



最近這兩天,有很多影迷朋友跟我探討關於冬天穿不穿秋褲的問題,在這兒需要占用一個寶貴的頭條位置來和大傢念叨念叨。


秋褲,是純粹北方地區的叫法,16年前葛格從江蘇來北京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聽說有"秋褲"這樣的叫法。


在南方,秋褲也有叫襯褲的,顧名思義,就是和"襯衣"相對的。總而言之,就是一種貼身的、不算厚的、顯體型的保暖褲。


初到北京上大學的時候,很奇怪,秋天剛過,北方的同學就把秋褲套上瞭。宿舍的老大是黑龍江的,肯定是第一個穿秋褲的。過瞭12月初,連山東、河南、陜西的兄弟們也都套上瞭秋褲,而我還是一條單褲晃蕩晃蕩的,那會兒他們都對我嘖嘖稱奇:丫也太能抗凍瞭!


後來才知道,越往北,敢情越不耐寒,因為山東往南的地區,基本上生活中就告別暖氣瞭,陰冷的冬天,室內室外沒啥區別,所以南方人比較抗造,也比較容易生凍瘡;而北方的冬天,外面冰天雪地,室內卻溫暖如春,有時候暖氣太足的時候,甚至讓人感覺憋悶。所謂"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雨",時間一長,再是"東北虎"出身也廢瞭,隻能乖乖把秋褲套上。


人都是會變的。一個南方人,到瞭北方十五六年,也就早變成瞭北方人。現在葛格也是,一到11月就跟大學校友一樣,趕緊把秋褲穿起。


後來也聽說,這個秋褲,也跟蘇聯老大哥的陰謀詭計有關。據說是當年斯大林為瞭削弱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防止中國人民重新奪回被俄國強占的遠東領土,來強行向中國推廣的。這個"陰謀論"雖然說的有鼻子有眼的,但畢竟是謠言,聽瞭也隻能博人一笑。


寫到這,本來就沒得可寫的。不是嘛?人到瞭北方,由於暖氣的原因,慢慢就受不瞭凍,隻能穿上秋褲禦寒。


但是——最近,我發現,有一個人種,即便在北京這麼冷的冬天,仍然可以不穿秋褲,這個人種叫——文藝青年。


這個絕非葛格胡說,身為"文慧園路三號"形象代言人的暖妹子,就言之鑿鑿地給我說:從來,從來冬天在北京不穿秋褲!


這種情況絕非少數。


昨天白天零下17度,我全副武裝地在電影資料館大廳裡面仔細地觀察瞭一下,果真發現,很多迷影男女穿著極其單薄:大衣、單褲,手套也不戴,就晃晃地來瞭。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一個在電影資料館看過的、達內兄弟的電影《羅爾娜的沉默》,N多年前放過,可能最近還要給大傢放一下。大傢回頭看的時候,可以註意一下,這個片子的故事基本上就是發生在冬天,本來天就冷,而且故事又挺壓抑的,最後看著女主睡在深山老林的茅草屋裡,我都替她覺得冰冷刺骨。


但是故事是次要的,我當年看這個片子,就發現,在冬天,歐洲人是不穿秋褲的——不隻是不穿秋褲,壓根就是光大腿啊!


這種電影,一般人是不會看的,都是文藝青年在看。一邊看,他們一邊就會受影響,久而久之就"學而實習之"。


學習,其實就是一種"貼標簽"的生活態度。而文藝青年,正是通過"貼標簽"的途徑,來刷這個群體的存在感。舉例來說,比如買個愛瘋6啦,到小劇場看個先鋒話劇啦,比如到電影資料館看個藝術小眾電影啦,比如去張傢口聽個草原音樂節啦,去新疆徒步一下喀納斯湖之類的……還有,就是不穿秋褲。


因為穿衣打扮,對於文藝青年群體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文藝電影起源於歐洲,由於受《羅爾娜的沉默》這種電影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再加上很多文藝青年負笈歐洲,所以時間長瞭,穿衣風格就變成"歐洲 style",所以"文藝風"其實就基本等同於歐版生活。


比如這種輕薄短小款的,適合展現"自由天性"的一面。文藝風意味著拒絕傻大憨粗,助理妹子就對我聲言,再冷冬天也盡量不要穿雪地靴,"太醜":

又比如這種修體緊身款的,由抖森代言。秋褲的存在,顯然會影響整體身體線條的美觀,也絕對是文藝青年所不能容許的:


稍微在地化一點,比如當年風靡網絡的犀利哥這種:之所以這位拾荒者能火,因為"暗合"瞭當今型男的要求,你們尤其要註意這種發型,看似雜亂,其實都有歐洲的"血統傳承"——


昨天戈達爾《輕蔑》裡的碧姬芭鐸,她的"亂發",也同樣完全是人工精心雕琢的:

這種不穿秋褲的風氣近些年,已經慢慢從歐美向日韓蔓延,從不穿秋褲向不穿褲子發展。


你看,基本全是發達的國傢和地區。


所以這種貌似自然的文藝風,除瞭文化和生活理念之外,實際上還往往都有強大的物質經濟基礎作為支撐,這才是制造文藝的真諦。


而真正的"自然",往往是不耐看的,也太不適合文藝群體貼標簽:《鬥牛》裡黃渤盡管也是一頭亂發,但因為搭配瞭老棉襖和老棉褲,就隻能和文藝說再見瞭。




我寫這個文章,絕對沒有一絲黑文藝青年的意思。我其實想表達的是,文藝青年這種氣質的達成,以及"貼標簽"的訴求,一方面是人之常情,更通常孕育於"理想主義"的發達城市之中。


這種城市,固然也有著通常所見的階級分野和收入差別,但文藝青年通過不穿秋褲這一行為,實質上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勝利者,他們引導瞭時尚,也成為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線。


北京不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嘛?


這裡,有著各色各樣的達官顯貴和成功人士。但北京的理想主義之處,在於"金錢即為成功"之外,即便通過不穿秋褲這種行為,你同樣找到一大批和你興趣相投、惺惺相惜的群體,並成為城市流行文化的主宰。


我們也可以把"穿秋褲",視為一種人生肩負一層層負擔的比喻。


某種角度上說,穿秋褲的人,都已經老瞭。


而文藝是永遠年輕的。所以,大傢一定要珍稀這種可以不穿秋褲的年華,再冷的天,扛著。















Orignal From: 迷影 | 據說文藝青年冬天一般不穿秋褲,這是真的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