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挺煩看3D的,不過這次沒想到,3D卻真的成瞭《雲中行走》的救命稻草。
1994年,美國電影大師羅伯特·澤米吉斯拍攝瞭傢喻戶曉的《阿甘正傳》。這部曾經風靡中國大小英語補習班課堂的經典電影裡,不僅樹立瞭阿甘鮮明的跑男形象,更以戲謔甚至是編造歷史的方式串起瞭美國人的集體記憶。
而在他最新電影《雲中行走》中,導演則將鏡頭對準一個真實的人物:法國雜技藝術傢菲利普·帕特。凡言雜技,必談走鋼索,但菲利普的獨特之處在於年輕時從報紙上與世界第一高雙子塔照片的一次偶然邂逅之後,就大膽決定將鋼索架在高處不勝寒的雲端。遠離地面觀眾即是遠離一種常態的生活,所以這個決定意味著是雜技天才瘋狂純粹的個人追夢。對於這類人物,其性格的刻畫和心境的突轉都極有看點。
圖:歷史中的真實場景,比電影還要刺激多瞭。
影片改編自菲利普的個人自傳。文先影後,電影以舞臺化風格的雙子塔頂上的菲利普自述串聯起整部電影的各場景,尚算流暢。這些密集的自述裡既有菲利普對事件的描述,也有菲利普的心事剖白。
文學上的第一人稱有助於讀者身臨其境地迫近敘述者的內心,但電影卻少有相呼應的主觀鏡頭。逐夢道路上所遇到逐級升級的困難:公園落水,世人嘲笑,愛人不解,警察騷擾……在解決方面也都缺乏延宕,一筆帶過顯得順利平淡。
真正打動或令人緊張的還是目之所及的畫面細節,戰勝恐懼時漸散的雲霧,獨行鋼絲那雙流血的腳,突然崩塌的木板。竊以為這些外化的圖像比獨白更令人接近菲利普的內心。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俯拍雲端加大手筆特效,本人在影院觀看時,放到此時,心已經頂到瞭嗓子眼——在我看來,這既是奇觀,更是恐高患者的噩夢,這也可能就是《雲中行走》最大的觀賞魅力吧。而在這一刻,菲利普也當之無愧地成為瞭全紐約人頂禮膜拜的空中之王。
電影裡,雙子塔現實裡坍塌的命運與電影裡菲利普得到的承諾"永遠"的門票也形成令人唏噓的對比,在結尾處不經意地動人一把。雙子塔的倒塌不過是美國夢的暫時困窘。菲利普的故事也提示著我們這世界總不乏逐夢的人——"走鋼索就是生命"——生命的意義恰在於在逐夢中一再展人的高貴品格:戰勝平庸命運的勇氣。所以還是喝下這碗雞湯,繼續前行。
整體來看,《雲中行走》對這位天才的表達還是顯得中規中矩,像是事件呈現的流水賬。在此,也向大傢推薦一部有關菲利浦的紀錄電影《走鋼絲的人》(2008),詹姆斯.馬什拍攝的這部精彩的紀錄電影,獲得瞭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如果能把《雲中行走》和《走鋼絲的人》結合觀看,真實和藝術再加工之間,當更有意味。
作者:Kivi,極度熱愛電影的"迷妹"一枚,電影資料館2015級研究生。
Orignal From: 新片 | 過去最煩看3D,沒想到這次3D卻成瞭《雲中行走》的救命稻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