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星期三

神奇的肚臍療法



☝點擊標題下的生活與健康報關註我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起,我們脫離母體,作為獨立個體來到這個世界。古人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之說。肚臍的作用可不小,浙江省中山醫院醫學保健中心主任倪鋒中醫師教你幾個常見的"臍療"方法。


神奇的肚臍


"肚臍千萬不能受涼""肚臍不能輕易摳"仿佛是祖輩常掛在嘴邊的話。肚臍為什麼那麼"金貴"?


肚臍,又名臍中,中醫稱之為"神闕穴",是人體三百多個穴位中唯一能看得到、摸得到的穴位。神闕穴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古人因此稱肚臍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


從全息律的角度來看,人體的經絡系統是全身的信息流,每一個穴位都多多少少含著整體經絡信息,每一個穴位都像全身的窗口。


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古代丹傢所說"玄關一竅"即"氣舍",是氣匯聚之所。


肚臍是人體生命最隱秘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穴位及經絡都與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節有著密切關系。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神闕穴具有溫通陽氣、健脾和胃、強壯祛病、養生延年的功效,廣泛應用在內、外、婦、兒等疾病的治療上。


敷臍療法簡稱"臍療", 臍療的方法多根據經典醫書《針灸甲乙經》而來,包括拔罐、藥物貼臍、滴臍、敷臍、溫臍等法。


常見臍療方法


方法一:拔罐法


肚臍拔火罐能回陽固脫,治療長年不愈的腹瀉;能扶正祛邪,治療風寒型感冒;活血祛風,以治療頑固性蕁麻疹;調和中下焦,疏通胃腸氣機,治療肚臍周圍痛及腹痛。 拔罐操作簡便,易於掌握,但拔罐時間不宜過長,特別是寒濕型體質患者容易出現水泡,所以每次以1015分鐘為宜。拔罐後皮膚充血,常配合中藥外敷,增加療效。


方法二:灸臍法


宋代《針灸資生經》載:"有人年老,面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清太醫院選方》載有一名為"毓麟固本膏"的貼臍方,傳說慈禧太後曾以此膏攤貼來治腸胃功能失調癥。


中醫灸臍療法,可調整陰陽平衡、使氣血和暢,祛百病、促長壽。一般用艾灸或隔薑、隔鹽、隔附子餅灸1030分鐘,能溫中散寒、溫補下焦,治療虛寒腹痛,脾胃虛寒引起的呃逆、反胃、嘔吐及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水腫等,常用艾條溫和灸安全便捷,不會燙傷。


方法三:敷臍法


吳尚先所編輯的《理瀹駢文》載敷臍丹方數十首,冠其餘經穴、要穴之首,涉及內、外、婦、兒等科病癥。他以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噴香,佈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


敷臍法是選用適當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粉、糊、膏)填敷臍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貼敷肚臍的藥物多為辛香藥物,可以迅速滲透,到達組織及微循環,獲得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醫外治法類編》記載,針對小兒疳積,選用茯苓、白術、黃花、炙甘草、制厚樸等藥膏貼肚臍上,成果健脾消積。


針對小兒泄瀉,選用肉桂、白頭翁、馬齒莧、小茴噴香各等份。上藥烘幹,研末,麻油煉丹後參入藥粉收膏,每張膏藥重3克,用時將膏藥用文火烘化後,貼敷於神厥穴處。


現代中醫醫院常在夏天冬病夏治,用臍部貼敷治療胃腸疾病。


方法四:滴臍法


將藥物溶於液劑,滴於臍中。此法有利於藥物在臍部迅速吸收,以發揮藥效。如《楊氏傢藏方》治小便不通,用礬石散(礬石)水滴臍中治療;《類編朱氏集驗方》治老人小便不通,以茴香、白頸地龍杵汁,傾臍中即愈。《外治壽世方》治傷寒小便不通,用蝸牛、冰片,點入田螺內,即化成水,滴臍中。簡單的方法用藿香正氣水、精油滴紗佈敷臍,治療腹痛,夏季中暑,腹瀉效果很好。


方法五:呵臍法


此方法是以口吸咂臍部,借口中熱氣以助陽益氣,多用於小兒科。如《聖濟部錄》中"小兒統論"記載:"小兒初生,氣體稚弱……氣有所虧,則灸以助之,或呵臍,或衛囟,然後乳用哺"。《世醫得效方》治初生兒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令婦人以溫水漱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次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


現代也有很多臍療方法,如元氣袋,肛泰等,總之臍部一定要保暖,古代小兒、婦女都穿肚兜護臍,現代露臍裝為時尚,實不可取。



本報記者 金媛





Orignal From: 神奇的肚臍療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