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老飛宅 撰文、制作/斯泰芬 來自/電影網
2015年11月26日是一個值得回看的日子,當天除瞭嚴重的霧霾之外,還發生瞭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院線與制片方的不和諧事件。事件雙方是《消失的兇手》制片方兼發行方樂視影業與國內眾多電影院線,而事件的起因是,在《消失的兇手》上映前一天,樂視單方面宣佈"超級電視用戶"可在樂視超級電視上優先觀看。但隨後便遭到瞭傳統院線方面的集體"抵制",該片也差一點在大銀幕消失。
這意味著什麼?可以說是華語電影首次大規模網絡(網絡電視)與院線準同步上映的預演,但最終以樂視取消網絡發行,緊急道歉而告終。
樂視官方當時發佈的緊急聲明
雖然這次的"同步發行事件"看上去是樂視的完敗,並給自傢影片的院線放映制造瞭阻力,而《消失的兇手》票房失利似乎也是有力的佐證。但此次事件的深層暗示是,電影院線對網絡影院同步發行的天然敵意,以及制片方/發行方在電影食物鏈中相對弱勢的地位。
在美國,國人熟知的Netflix也在大力推廣網絡發行,同樣遭到本國院線的抵制。為什麼網絡院線同步發行會帶來如此大的爭議?而網絡發行是否是院線的天敵,或者說是電影院的掘墓人?
▌網絡發行的"原罪"
電影發行的方式很多。電影誕生後的前幾十年可能隻屬於電影院,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的載體也越來越多。從錄像帶時代到VCD、DVD時代,再到如今的網絡時代,新載體的出現雖然伴隨著舊載體市場的消亡,以及盜版猖獗的陣痛,但並沒有傷到電影的筋骨,反倒是越來越便捷的傳播方式培養出瞭更多的影迷與觀眾,在歷史上真正能夠重傷電影的隻有電視行業。
越來越多的電視提供瞭在線觀影的功能
而讓院線經理頭疼的網絡發行,說到底一點都不新鮮。網絡發行早已成為電影發行的輔助手段,幾乎每一部影院下線影片,都能在正規網絡視頻平臺找到,特別是一些大片、熱片,甫一下線就能在線付費點播,做到瞭無縫對接。這樣的網絡發行是既不與影院產生競爭,又挖掘瞭影片的剩餘價值,大傢賺錢各自歡喜。
海信發佈的點播數據分析
在院線眼裡,網絡發行真正"有罪"的地方是與院線同步發行。在電影票房占到影片收入90%的國內市場,無論是制片方、發行方與電影院線,三者的收入的大頭都從電影票房中來,其中尤以電影院對票房的依賴最大。內地電影市場化的十幾年間,在低票價、國傢政策補貼、電商輸血等利好觀眾的形勢下,好不容易培養出觀眾進電影院的習慣,而將觀眾分流給網絡才是遭到院線抵制的誘因。
▌院線與網絡的博弈
《消失的兇手》票房失利
《消失的兇手》最終票房7700多萬,而前作《消失的子彈》票房約為1.6億,雖然前者口碑滑落,但在飛速發展的市場上跌掉一半的票房還是有些不科學。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在網友與觀眾在"《消失的兇手》發行事件"中站在瞭院線一邊,情感澎湃的網友甚至發出瞭抵制的呼籲,待影片真正撲街之後還要踩上一萬隻腳。但制作發行方與院線之間的利益博弈其實並沒有損害到院線觀眾,反倒是樂視超級電視用戶吃瞭虧。
即便《消失的兇手》票房不高,但觀影人次依然在180萬以上,而這180萬人(假設不存在重復觀影)有多少是樂視超級電視用戶呢?恐怕很少,非常少;而為瞭觀看《消失的兇手》購買樂視超級電視的觀眾應該會更少。院線恐懼地認為《消失的兇手》是一道閘門,閘門一開180萬的電影院觀眾就會流向電視端。雖然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分流,但如果觀眾養成瞭在電腦、網絡電視前觀看院線大片的習慣,電影院興許真會因此而冷清一些。所以,院線的敏感也不無道理。
反觀美國電影的發行,其實相對來講更加規范和系統,最早,電影首先要在影院上映6個月,隨後開啟傢庭錄像(錄像帶、DVD、網絡付費點播/下載)窗口,為期6-8個月;之後會進入有線電視播放期(1-2年),最後進入長期包月觀看與免費觀看。
Orignal From: 在線發行挑戰院線?國內片方可以和院線坐下來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