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星期六

被綁架的央視和被煽動的民意&什麼原因促使公眾強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



來源:凌謀遠略(ID:lineways)  占豪(ID:zhanhao668)


距離除夕還有9天,最近幾天網絡社交媒體被老版《西遊記》孫悟空的主演六小齡童上不上春晚給刷屏瞭,大傢都強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其訴求之強烈在過去幾年各種微博事件中實屬罕見。


但同時,另外一種聲音也越來越大,那就是公關為推手,不僅策劃而且在推波助瀾,廣大的網民則成功被道德綁架,成為瞭事件無中生有的推手,而真正的背後推手卻在一旁看國媒央視與國民的斡旋。


在網民無法保持清醒意識的同時,媒體應該保持客觀公正;在媒體也無法保持正面宣導時;那麼企業必須保持冷靜的觀察。


小編不做評論,隻為把兩種聲音都呈現給大傢,希望我們都能做冷思考。


被綁架的央視和被煽動的民意

來源:凌謀遠略(ID:lineways) 


突然之間,新浪微博上到處都是為六小齡童喊冤之聲,對央視的陣陣討伐之聲。第二天微信朋友圈滿屏都是支持六小齡童上春晚的內容,一連串刷都刷不完。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隻是因為六小齡童編排的節目被斃的緣故?


放眼目前國內聚集網民最多的兩大自媒體新浪微博、騰訊微信,這不斷湧現為六小齡童鳴不平的聲音之中。


有人說今年是猴年,86版《西遊記》已經首播30年,六小齡童也老瞭,要是再等12年,估計也等不來瞭,為什麼不讓他上春晚;


也有人說六小齡童老師表演的這麼用心、這麼感人,這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值得懷念,應該讓他上春晚;


更有人說央視讓韓國人來演,讓小孩子去演,為什麼不讓國粹上去演,就得上六小齡童。


過這些眾說紛紜的說法,那隻是表面的雲煙。


春晚是國內一年一度的大型節目,對各類上報的節目已經有一套標準的審批流程。往年也有很多名人節目被斃掉,很多網民也不能遂願,但奇怪的是這種全網漫罵的現象並沒有出現。


那我們不僅思考,為什麼2016年猴年,六小齡童事件會在網絡上持續發酵,最終演變成社會關註的焦點,演變成央視與廣大網民的輿論對抗?


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難道是因為廣大網民良心發現,都是自願有組織的去為六小齡童鳴不平?我想這背後還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事,隻是六小齡童上春晚這事,業內人士早已預知到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最終的背後推手怎麼都是贏。




由六小齡童事件的熱議,讓筆者聯想到瞭另外一件事,也就是在月初在全網發佈的"六小齡童版百事賀歲廣告",廣告深層次的講述瞭六小齡童成為猴王的經歷。伴隨著廣告的發佈,百事線下產品更新也全面跟進。


百事新廣告推出和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前後隻相差20多天,這不禁令人深思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鬧的沸沸揚揚真的是偶然?


業內人士必然知道,這絕非偶然,而是一場公關事件。如果硬要說六小齡童想上春晚,那麼其實想上春晚的是背後的那瓶可樂。(註:目前猜測背後公關推手的說法很多,就不一一列舉瞭。)但為什麼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作為國傢媒體,央視如此被動,如此被網民唾棄?

 

被綁架的國媒,被煽動的民意


其實仔細回顧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整個邏輯和推進節奏都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是由一個意見領袖用鋒利而帶有情感煽動性的語言,把百事的人情和央視的冷漠訴諸的淋漓盡致,然後網上發佈,引起網民的關註;


隨後是六小齡童老師,雖然老師已經快年近60瞭,但還是能熟練的使用新浪微博,並在微博上發佈瞭自己的化妝彩排照,說明瞭編排的節目上不瞭春晚,隻能在央視戲曲頻道春晚跟大傢見面,隨後微博上一通轉發,事件進一步擴散。


再次,微博上開始廣泛議論,各路聲討央視的兵馬紛紛殺來,隨後逐步擴散到微信,繼而在移動端形成瞭廣泛影響。


最後各路娛樂媒體跟進,各大門戶網站以新聞形式跟進。經過傳播層層升級的演變,最終成為網民聲討狂潮,而央視無形中就被推到瞭輿論的風口浪尖。




如何應對公關危機?


也許很多人都不很難理解,為什麼廣大網民會非得要求六小齡童老師上春晚。誰規定瞭猴年,他就一定得上春晚瞭?但央視卻被煽動的公眾輿論所綁架,作為國傢媒體,它不能像其他媒體一樣隨意發聲,所以它隻能選擇沉默。


倘若央視一旦發聲,不會有人帶著清醒的頭腦去評判這個解釋。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央視的處置方式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但也不會出錯。


然而更贏的民心的方式是仍然出來解釋,告訴大傢央視作為一個國傢媒體是怎麼公正、用心的去策劃春晚,把最好的東西帶給全國觀眾,方法很簡單同樣用對手一貫的情感牌以牙還牙。


很簡單,不用說任何多餘的事,隻需要把央視負責春晚工作組任務的員工辛勤工作、加班加點的畫面逐一呈現出來,讓春晚的不那麼神秘,而是透明一些,通過央視主持人的微博或是央視媒體官方微博發出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當全國觀眾坐在傢裡看春晚,而央視的員工還在臺前幕後忙著,誰又不想與傢人團圓。我們有理由相信一位年近60的老藝人,他必然知道把機會留給新人,也必然知道江山代有人才出。


然而廣大的網民則成功被道德綁架,成為瞭事件無中生有的推手,而真正的背後推手卻在一旁看國媒央視與國民的斡旋。


倘若說猴年六小齡童就得上春晚,那敢問無數的網民,蛇年是不是白素貞和小青就得上;虎年是不是武松就得上;龍年白龍馬和小龍人是不是得上?顯然這個邏輯是不適用的,也不合理的。每一個人隻要稍做思考就能明白。


事件背後的推手不得不說老謀深算,先用情感道德綁架網民,用大眾輿論去綁架國傢媒體,最終都是贏的局面。倘若央視"被綁架"成功,這不僅僅是一場"道德綁架",更是一場成功的"商業綁架"。大眾隻是處於自己的喜好去評判一件事情,並不會去思考事情背後的刀光劍影,央視一旦開先河,未來的春晚將是一個"綁架者的舞臺"

 

自媒體崛起,公知的隕落


從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媒體的力量,而當今是一個互聯網崛起的時代,更是一個自媒體空前興盛的時代。所有人都可以公開利用自媒體去發佈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去評論別人的觀點,所以這也是一個極易煽動民意的時代。


而從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中,相信很多專業的策劃公司、公關公司都能學到很多經驗,而很多企業未來肯定將模仿,畢竟在激烈競爭的眼球競技環境下,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高,媒體廣告的作用被無限分化,要想獲得最大的效果,那就隻有利用輿論的力量。而最好制造輿論的地方,那就煽動民意。


然而在這種互聯網將受眾高度割裂的時代,公知已然被逼進瞭遺忘的角落。放眼所有自媒體,能夠秉承正知正念去傳播信息的實屬罕見,而90%的自媒體都是帶有商業圖利性質的。


所有人都在發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有人都以主觀意識為中心,因而導致很多人一看到某些不平之事,還沒弄清楚事實就已經一片瘋狂吐糟,這是何等的荒唐之事。


而原本公正權威的門戶網站,為瞭吸引關註,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淪喪一空。那麼對於企業來說,自媒體既是傳播的利器,也是自殺的利器。因為你永遠無法保證,突然某一天你的產品或是服務人員,一不小心讓哪位意見領袖,或是哪位消費者不開心瞭,接下來的事情就可能會演變的很嚴重瞭。


所以在公知隕落的自媒體崛起背景下,企業的傳播不要過多的尋求瞬間爆發的傳播方式,也不要刻意去做太多容易挑起紛爭的公關事件,否則最終成也網民,敗也網民。企業應該將更多的經歷放在產品的創新,怎麼去展現創新,這才是長遠的核心競爭力保障。否則,就算有無數的眼球,那也可能隻是吹過的一陣疾風。

 

在網民無法保持清醒意識的同時,媒體應該保持客觀公正;在媒體也無法保持正面宣導時;那麼企業必須保持冷靜的觀察。雖然事情都是有好有壞,大企業可以隨時調整,但中小企業則隻能戰戰兢兢。行業不景氣,不是大眾不消費,而是大眾越來越挑剔,隻對認可的好產品買單。




5大原因促使公眾強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

來源:占豪(ID:zhanhao668)


距離除夕還有9天,最近幾天網絡社交媒體被老版《西遊記》孫悟空的主演六小齡童上不上春晚給刷屏瞭,大傢都強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其訴求之強烈在過去幾年各種微博事件中實屬罕見。


過去幾天,央視春晚官方微博上關於要求六小齡童上春晚的留言有一百多萬條,而央視春晚導演呂逸濤的微博,網友在一天內的留言數量達到瞭讓人吃驚的200多萬條(若非關閉評論,不知最終會達到幾百萬條),裡面基本上眾口一詞,要求六小齡童上春晚。


迫於壓力,呂導演關瞭評論。若僅看到這些就覺得吃驚,那更讓人吃驚的是,六小齡童老師的微博差不多在一天多的時間裡,粉絲增長有兩百萬之多,這恐怕在微博歷史上個人增長粉絲速度也是個靠前的紀錄。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規模可能達到數千萬的網友在幾乎同時如此一致地支持"美猴王"上春晚呢?如此一致的言行背後,到底藏著怎樣的邏輯?在占豪看來,這樣的社會輿論事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件,大眾為何如此一致地做同一件事情?這背後到底是什麼邏輯?非常值得關註和深思。


網友是無理取鬧嗎?


有一些人將這一事件定性為商業炒作,也有人認為這是網友瞎起哄,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網絡暴民"在用輿論綁架春晚創作組的藝術創作。真的是這樣嗎?在占豪看來,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這事最初或許由一起簡單的商業炒作引發,但此事本身如此大的能量,卻絕非商業炒作可以達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說與商業炒作完全無關。別的不說,任何商業炒作最終都會指向產品或映射到產品,從而達到最佳的商業宣傳效果。可現在看,誰接這個茬瞭?是不想接嗎?非也,是不敢接!


像這種訴求力極大的輿論,誰也不敢輕易對接到自己的商業炒作之中,因為一旦對接,是否能起到商業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帶來一場巨大的公關危機。道理很簡單,這一輿論能量的目的是大傢希望六小齡童上春晚,而這事任何商傢都做不瞭住,如此大的輿論能量是商業公關根本駕馭不瞭的。


所以,無論是賀歲的西遊記電影還是請六小齡童做廣告的企業,都對此事件持續保持沉默。因此,將這一輿論事件定性為商業炒作顯然是不合實際的。當然,這一說法也並未得到廣泛認可,很快就淹沒在瞭對央視春晚導演的一片聲討聲中。


那麼,這事是瞎起哄嗎?非也!瞎起哄的特點是場面亂且毫無頭緒,其輿論持續力一般很弱,往往是一哄之後就散場瞭。但這次輿論事件不同,不但持續時間長,而且至少以千萬為單位的人的整齊劃一的訴求——讓六小齡童上春晚,要看"美猴王"!如此單一訴求、如此長時間的輿論發酵,天底下哪有這樣的瞎起哄?


這種輿論的自組織,一定有其極深的因才有後來的事件之果。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定是大眾埋藏在心底的強烈訴求短期內集中爆發而形成的共振,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這樣的事件,一般不具備策劃性,是自然積累後在機緣巧合下產生化學反應而出現的集中發酵現象。


那麼,這是"網絡暴民"輿論綁架春晚劇組創作嗎?當然更不是。如果隻是少數人的極端聲音,我們可以認為是"網絡暴民",但當這種訴求達到如此大規模、如此普遍時,再說是"網絡暴民"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中國人怎麼可能都成"暴民"呢?這顯然是言過其實的。或許,網友表達方式存在很多不太合適的地方,但這是在訴求得不到滿足後的不滿情緒發泄,如果早早大傢訴求都得到滿足,那麼恐怕就不是如此多的抱怨,而是一片贊揚之聲瞭。


至於所謂"輿論綁架劇組創作"就更不存在瞭,春晚創作是給誰看的?不正是給廣大老百姓看的嗎?春晚因為眾口難調年年挨罵,今年終於出現瞭一次"異口同聲"的一致訴求,大傢甚至都不要求什麼節目,隻要露臉就高興,這可以說是千載難逢贏得好評的機會,隻要按照公眾的訴求,請六小齡童老師去演一演,大傢不就滿意瞭嗎?創作又不是閉門造車,何談綁架之說呢?


公眾力挺美猴王上春晚背後的原因


對於這次輿論事件,占豪一直在觀察、思考,為什麼公眾如此希望六小齡童上春晚?為何這一看起來並不大的事件最後鬧得能如此之大?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經過思考,個人認為如下五個方面的因素是這一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中國群體民族、文化意識自我覺醒的新階段。


當互聯網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後,信息傳播、社會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影響的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如今,社交媒體爆炸的時代又恰好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最後、最重要的階段相重疊,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群體的民族、文化意識的快速覺醒,自我的意識的覺醒,這種碰撞很容易出現集中的統一群體行動。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過去的向外探求開始向內探求。這種探求,帶來的是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產生的是對事物更自信的判斷和更加獨立視角,其最大的效果就是崇洋媚外的開始越來越少,自信的人開始越來越多。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最近發生的"帝吧出征fb"事件,這是典型的新一代年輕人在民族、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而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自信,在前面幾代人身上是看不到的,這是一個時代的性格特征。


二、重溫少年理想的內心情懷訴求。


有人豬年強烈要求豬八戒上春晚嗎?有人馬年強烈要求白龍馬上春晚嗎?沒有龍年強烈要求東海龍王上春晚嗎······都沒有,為什麼這種事偏偏就發生在瞭"美猴王"身上?這裡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猴王"、"孫悟空"實際上是幾乎所有男性青少年時的理想和成年之後的現實結合,也是幾乎所有小女孩對理想男性最初的遐想。


曾經,我們都夢想自己能像美猴王一樣自由,像美猴王一樣狂放,像美猴王一樣上天入地、72變,像孫悟空一樣嫉惡如仇,像孫悟空一樣降妖除魔······當然,待我們成年後,也會理解美猴王戴上緊箍咒後的"取經"責任。


如今,《西遊記》播出已30年,看著《西遊記》長大成年人群現在應該集中在20來歲到40多歲這個年齡段,這批人恰恰當今社會最活躍、表達訴求欲望最強、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最多的群體。


今年是猴年,是《西遊記》開播30周年,如此既然會激起這群人那種重溫少年情懷的沖動。大傢可以去調查一下,在網上訴求六小齡童上春晚的人當中,25歲到45歲之間的人最多。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裡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去年熱映的小成本電影《夏洛特煩惱》,其票房超過14億。這部以誇張、惡搞手法為主的電影,為何能贏得如此高的票房和口碑?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既讓很多人理想化地回到過去按照當時的夢想重新"活"瞭一回,這是一種情懷,是一種遺憾的彌補。


當然,最後這部電影的收尾也很好,讓那些重新"活"瞭一回的人們重新回到瞭自己的現實,仔細品味一下覺得自己可能還不賴。如果沒有那重新勇敢"活"一回的情懷橋段,哪會有票房奇跡?類似的奇跡其實還出現在瞭另一部動畫片電影身上,那就是《大聖歸來》。


三、公眾自我意識對社會精英的價值塑造訴求。


在當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成瞭我們的一個"器官",我們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與整個世界交流。在這個交流過程中,不但加速瞭自我意識覺醒,也讓大眾與各種明星、偶像、社會精英呈現出瞭"零距離"狀態。


這種"零距離"的狀態,讓粉絲對明星、偶像、社會精英有更加充分的瞭解,這種更加成分的瞭解再加上自我意識的覺醒,就形成瞭一種粉絲對偶像、明星、精英的一種價值塑造沖動,即由過去明星、偶像、社會精英單向影響、塑造粉絲,到現在明星、偶像、社會精英在影響、塑造粉絲的同時,也會被粉絲影響和塑造。


直白點說,就是當今的移動互聯網社會,使得粉絲和偶像的互動越來越直接和頻繁,開始形成更加緊密的價值聯動關系,開始進行彼此的塑造,這種群體的塑造會形成價值觀趨同的社群(就像我們戰友這個群體一樣)。也就是說,在新時代,偶像一般會更加在乎粉絲的感受以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而當偶像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時粉絲會對這些價值觀進一步強化。


這種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際倫理關系,放在公眾和春晚之間,就成瞭社會公眾希望自己可以塑造春晚舞臺,讓其更加符合自己的審美。於是,當民族、文化、自我意識覺醒、社會公眾青春記憶情懷和對關註事物塑造的訴求產生化學反應後,就促使這一看似很小的事件最終迸發出瞭巨大的能量。


四、對春晚不滿提前爆炸。


這一事件也還有另外一些巧合,那就是在該事件發生前,剛剛央視春晚公佈瞭吉祥物"康康",這一下子引發瞭網友的吐槽,將這個猴子取名"腮雷猴"。為什麼如此取名?原因就是網友普遍認為這隻猴子太醜瞭。而公眾心目中的漂亮猴子又是誰呢?就是"美猴王"。


本來,當網上爆出美猴王的節目被斃後大傢都為其鳴不平,後來發現央視春晚根本沒邀請美猴王,這下炸鍋瞭。一方面是一個大傢認為很醜的"腮雷猴"成瞭吉祥物,另一方面成瞭是美猴王不能登臺。當然,請一些新潮明星和韓星也成瞭網友吐槽的對象,他們認為這些人都能請,為何就不請眾望所歸的"美猴王"呢?結果,本來大傢要看完春晚後才吐槽,這下直接提前到除夕開播之前瞭。


更要命的是,春晚播出後再吐槽不過是吐吐槽而已,但讓六小齡童上春晚則是公眾的訴求,如此大規模公眾的小訴求都得不到滿足,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豈能不發酵成輿論事件?這事恐怕還沒完,因為春晚播出後還有一輪吐槽時間,到時候如果節目不能讓大眾滿意,不知道又會被吐成什麼樣瞭。想想之前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到時候會吐得更來勁,更加理直氣壯。


這張圖片不知道誰是作者,但畫得太傳神瞭!大贊!感謝作者!


五、對六小齡童老師的虧欠感。


六小齡童因為演的是猴戲,有猴毛的貼面,其實很多人記住的是"美猴王",是孫悟空,大傢很多時候是把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和自己心目中的美猴王、孫悟空分開來看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傢對孫悟空的那股子熱勁並未完全體現在扮演者六小齡童身上,所以過去很多年六小齡童老師除瞭《西遊記》大火之外,其它參演的片子並未給公眾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其實,六小齡童老師在其它方面的演技還是很好的,不僅僅會演猴戲)。


如今,大傢突然發現,原來六小齡童已經57歲瞭,已經老瞭,如果再等下個猴年他就69歲瞭,可能就根本舞不起來金箍棒瞭。如此,大傢對扮演孫悟空伴隨自己成長的六小齡童老師有一種內心的虧欠感,就很想讓他上春晚再舞一通金箍棒,再讓這位老猴王煥發一次少年狂······大傢的這種心情是非常善良和值得肯定的。


上述幾個原因,應是這次輿情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人生在世,就是活個敞亮,我們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也不能不把別人當回事。


春晚,是老百姓的舞臺,作為藝術傢創作藝術作品,既不能完全隻為取悅大眾,也不能不去取悅大眾,特別是具有政治儀式意義的春晚更是如此。六小齡童的猴戲是中華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他既能娛樂大眾又能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在猴年春晚舞臺上,應該讓老百姓看到,你說呢?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END-

電視評論

cmq6636

關註廣電丨觀察者丨關註者丨報道者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Orignal From: 被綁架的央視和被煽動的民意&什麼原因促使公眾強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